古代一夫多妻制度盛行到什么程度呢?韩非子言“齐人乞食,亦有一妻一妾”,就是那些不事生产,在外乞讨为生的男人,都有一妻一妾!及至汉朝时期,男人更是没有节制地霸占女性,当时的汉武帝后宫多达18000人,把建章宫每个房间住满还不够杠杆长期投资,还要再修!
而到了唐朝这样的现象就更加平常了,大诗人李白娶过两个宰相的孙女,还跟两个大富商女儿没名没分的同居过,所以即便他没有官位,不受当时的统治者所重用,但是依然奢豪无度。不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,有个男人却例外,他是谁?
就是与李白合称“小李杜”的诗人杜甫,他出生于712年,后期唐朝转衰,所以和李白一样在仕途上屡次碰壁,也因此没有李白因为全然置身盛唐的那种好运气,那时候的杜甫过于理想化过于现实化,不是李白那种浪漫主义情怀极致的人物,然而在对待婚姻和爱情上,他却比李白更为忠贞和专一。
展开剩余69%公元742年,杜甫和李白远游后回到了洛阳,然后在那里娶了弘农县司农少卿的女儿杨氏为妻,这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,不过杨氏比他小上10岁,可能也正是因为这年龄差,杜甫对杨氏极尽宠爱,还为妻子写过不少的诗,比如说著名的《夜雨寄北》,一句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言浅意深,韵味悠长。而杜甫一开始没有娶妾室,到后来为了生活奔波,就更没有娶妾室的想法了。
一是因为他确实深爱杨氏,二是因为颠沛流离无心纠缠,三则是他隐隐约约知道一夫多妻制的弊端——弊端其一是统治阶级占据了大量的女子,以至于底层平民无法娶妻,无法娶妻因而无所事事,无所事事因而容易生事;二是统治阶级占据的都是优秀的女子,但是又“聚而不御”白白浪费,剩下的平民只能勉强娶妻,生下来的孩子也多资质平庸,不利于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。
所以1912年溥仪退位、中华民国诞生后,当时的新政府第一时间颁布了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以法律的形式制定“一夫一妻”的婚姻制度,强调一夫一妻于社会的有利和先进,家中有小脚夫人,又在外和人同居的鲁迅也在《拿来主义》中赞同了这项法律。不过法律颁布之后,还是有人三妻四妾,为什么?
当然是因为“法不溯及过往”,所以有很多人羡慕那时政令颁布后,已经娶了妾室的男子不必强行离婚,还是保持着一夫多妻的形式,不过如果妾室愿意离婚的话,丈夫必须将其放行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保护了这些无依无靠,独木难支的妾室们,使其不用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,能得到丈夫起码商量过后的处理方式。
还有就是当时的政府其实不够稳定,革命果实先是被袁世凯所窃取,以他为首的北洋政府掌握大权,他还意图复辟,名义上是总统,实际上还是皇帝,家中一妻八妾,子女成群。所谓“上行下效”,于是中华民国颁布的法令其实没有太多人听,只不过大家象征性的都不叫妾室叫妾了,改叫“姨太太”,但本质上还是妾室。
等真正的“一夫一妻”制度来临,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于1950年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,它以绝对律法的形式要求举国上下废除一夫多妻制,这对于已经得到稳定、和想要继续繁荣稳定下去的中国来说,是十分可取,也是必须实现的一个社会目标。
此后一直到如今2021年,“一夫一妻”制度逐渐凸显出它的优越性,从小了说它维护了一个家庭的稳定杠杆长期投资,避免了不少纷争,也有利于社会安定;往大了说,它为革除性别歧视,解放妇女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,还避免了资源垄断。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《婚姻法》不断完善,更加公平,更能为大家的婚姻保驾护航。
发布于:天津市